【中国石化报】
江苏油田加强精细勘探,在老油区挖掘资源潜力。图为邵伯湖上的黄40-1井与黄X161井。 葛宇侠 杜宗军 摄影报道
江苏油田研究人员在讨论井位部署。陶湘媛 摄
江苏油田 一套好储层 寻找半世纪
□本报记者 徐博誩闻
通讯员 陶湘媛 杨 敏
今年以来,江苏油田唐港地区生产原油2860吨,曾经的难动用储量跨步迈入规模上产阶段。
唐港地区的勘探开发,从东67井开始沉寂,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又从东67井的油气显示中找到了新的突破。2022年以来,唐港地区单块新增探明储量88万吨、控制储量153万吨,在“小、碎、贫、散”中找出了“黑金”。
不缺油,就缺好储层
唐港位于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东侧,是由桥河口凹槽和氾水次凹夹持的构造隆起带,“凹中隆”构造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江苏油田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该地区进行勘探。
在第一口探井东67井见到油气显示后,研究人员又利用二维地震资料部署了3口探井,但由于实钻储层均不发育,没有发现有效储层。但是3口井均见到了油气显示,证明了唐港地区的成藏潜力。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对唐港地区的东高带进行了探索,在唐4井钻遇长井段显示。“这说明唐港高带油源充足,不缺油,就缺好储层,需要进一步探索。”江苏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研究室主任李维说。随后,科研团队部署了三维地震,在东高带上发现了唐5、唐6、唐7多个油藏,但是油层薄、物性较差,勘探开发效益低。此后,唐港地区的勘探沉寂了20年。
2010年,研究人员从东高带转战西高带,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之后10年,唐港地区勘探再次进入低谷。
“唐港地区勘探程度低、资源丰度低、地质构造破碎,最厚的油层只有两三米。”江苏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一室主任裴然说,“但它优越的区带构造让我们念念不忘。”
2022年,研究人员再次将目光聚焦唐港。
一个疑问引出新的认识
唐港地区水网密布,原先地震采集难度大,资料少。随着地震采集技术不断进步,近年已实现了复杂水网区全节点地震采集。
2021年11月,研究人员以物探先行的思路,在塔集北—唐港地区部署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项目,覆盖面积124平方公里。
他们收集对比新三维及周边地区的所有资料,对该地区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全新梳理。
在进行单井资料评价时,江苏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主任师卢黎霞注意到了老井东67井,其目的层段附近取芯显示有2层共7.5米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我们一直认为唐港地区远离物源,为什么会有厚砂出现?这套厚砂究竟源自哪里?”卢黎霞提出疑问。
在以前的认识里,唐港地区目的层系阜二段都是薄砂。他们发现如果按照这一认识,东67井的阜二段比周边井少了10多米,但地层并没有明显断缺迹象。研究人员立即开展精细对比,提出唐港北地区在阜二段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的猜想。
之后,他们开展古地貌沉积研究,把勘探评价尺度扩大到整个盆地,提出新认识:金湖凹陷阜二段不仅发育来自西部的主要物源体系,也存在来自东北方向建湖隆起的局部物源。新认识打破了唐港地区阜二段仅发育薄层滩坝砂体的传统观念,为唐港高带存在优质储层打下理论基础。
2022年8月,唐12井预探一举成功,钻遇9米厚油层,试获日产12.8立方米油流,打破该区10年勘探沉寂。该井发现的区块是近5年江苏油田在金湖凹陷发现储量规模最大的区块,为后续的产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上古洪水造就石油储层
唐12井获得突破后,开发系统迅速跟进,先后在该区块部署了4口开发井,但除了唐12-1井,其他3口开发井的油层都很薄,没能钻遇厚层河道砂体。
仅仅间隔了两三百米,厚油层就变成了多套薄层。为什么唐港地区的单期河道规模如此小、河道变化如此快、砂体叠置条件如此苛刻呢?
研究人员通过强化唐港地区8口井的基础地质研究,围绕沉积微相和控砂机制等重点问题重新开展工作。
他们在岩芯上观察到了大量与冲刷面伴生的生物逃逸痕迹,这意味着唐港的砂体沉积属于快速沉积事件,也就是说这些河道一般与夏季洪水有关。
在物源与沉积地貌方面,他们认为建湖隆起的物源需要穿过宝应地区的玄武岩台地,才能到达唐港地区,而玄武岩的广泛发育限制了物源的搬运通道,造成了物源的局限性。
经过精细分析,科研人员发现唐港地区水下分流河道的厚砂体其实都是由多期的“薄砂”叠置而成,单期河道砂体的厚度小于1米,并具有阵发性。简而言之,“河道”需要借助夏季的洪水作用,才能裹挟物源到达唐港地区,而这些局限的河道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不断堆积叠置,才有可能形成厚砂。
新认识为唐港地区的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科研人员刻画物源区,寻找物源的搬运渠道,发现宝应的玄武岩台地之间存在多个沟谷,可以作为物源的搬运渠道。他们精细刻画唐港沉积区古地貌,分析地貌差异对于砂体叠置的影响,指导在该地区的储层预测。
2023年,科研人员在唐12块北东方向部署了唐13井、唐102斜井,先后试获工业油流,唐港地区的勘探向北再次拓展,成为金湖凹陷近10年来新发现最大的规模储量阵地。
河南油田 泥中找砂 “甜”中寻“蜜”
河南油田研究人员在讨论测井资料。 戚剑峰 摄
8月7日,河南油田油气勘探管理部经理朱景修和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渭北油田WB53井区的新井部署。
“经过多轮次勘探,河南油田各探区可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找新的资源阵地,必须把精细勘探的功课做足。”河南油田地球物理方法研究高级专家杨云飞说。
今年,河南油田细分勘探对象、勘探方法,优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模式,在泌阳凹陷的付湾区域增储134万吨,在旬宜探区落实探明储量超460万吨、控制储量超760万吨、预测储量超1440万吨,在南阳凹陷落实5200多万吨页岩油地质储量,资源阵地不断拓展。
河南油田坚持效益优先,及时转变思路,调整勘探方向,在泌阳凹陷主探“空白区”、在南阳凹陷主探页岩油、在旬宜探区主探致密油气,通过勘探对象的细致化、差异化,在泌阳、南阳、旬宜探区勘探都实现了重要突破。
8月8日,河南油田在旬宜探区东湾7XHF水平井应用低井控区长水平井轨迹设计及随钻跟踪技术,减小井震误差,使钻头始终在储层中精准前行,砂岩钻遇率达87%。这是河南油田对不同探区“量体裁衣”细分勘探方法取得的明显成效。
为了提高命中率,河南油田对每个探区的地层对比图、测井资料图等都精细到以米为单位来研究,并运用精细微相研究定区带、精细正演建模定标志、精细属性描述定边界等精细勘探方法,实现对剩余资源的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储层评价标准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泌阳凹陷的“空白区”,河南油田应用精细储层预测技术,综合分析地震、地质、钻井等资料,准确认识目标资源的富集规律。针对致密油气隐蔽的特点,河南油田在泥中找砂,在砂中找“甜点”,在“甜点”中寻找甜度系数最高的“蜜点”。针对页岩油气附着在页岩或泥岩缝隙中的特点,河南油田同时寻找地质和工程“甜点”,直击页岩油储存“蜜点”。
勘探方法的精细化带来的是勘探接连突破。1~7月,河南油田在南阳凹陷部署的张页1井、张页2井、张店101井等均获高产油流;在泌阳凹陷付湾区域部署付浅501井等7口井,增储134万吨;在旬宜探区部署东湾1HF井、东湾1XHF井、双龙1HF井等,目前日平均产油保持在10吨,形成了千万吨级增储阵地。
今年以来,河南油田更加细化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方式,从部署井位开始就加强勘探开发联动、地质工程联动,工程技术部门全程掌握探井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保障了工程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油田打破勘探先行、开发跟进的传统模式,通过勘探开发融合研究,实现油井资料共享,为开发提速赢得了时间,也有效降低了勘探成本。